close
2009-6-17
|
自由時報 |
![]() |
館內陳設頗具巧思,圖為木材排列成台灣形狀的藝品。(記者江志雄攝) |
記者江志雄/專訪
羅東鎮木材界耆老許宗賢回憶,1960年代太平山伐木黃金期,大羅東地區有百餘家木材加工廠,全鎮估計有三分之一人口,仰賴木材周邊產業為生。
81歲的許宗賢,50多年前曾在林務局羅東林管處任職,後來自行創業,經營木材公司,當過宜蘭縣木材公會理事長,對太平山伐木史瞭如指掌。
許宗賢說,太平山檜木運送下山後,歷經標售、加工、批發,身為木材集散地的羅東鎮,充滿商機,各地木材商人蜂擁而上,酒家、茶室一家家開,羅東鎮從沒沒無聞的小鄉鎮,躍升為商賈雲集的工商重鎮,很多人靠著木材業養家活口,更有人藉此發跡致富。
羅東鎮早期的伐木、運木、加工作業,幾乎全仰賴人力,1根檜木動輒數噸重,搬運工作相當吃力,又潛藏危險性,但在民生困頓的年代裡,木材相關產業的收入相對穩定,讓人趨之若鶩。
太平山伐木業全盛時期,大羅東地區處處可見與木材有關的行業,像是鋸木廠、製材廠、伐木機具店、娛樂場所,猶如帶狀的食物鏈,許宗賢說,木材產業為羅東鎮奠定發展基礎,也養活不少人,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的蒸汽火車頭、貯木池、森產館,仍可一窺過去的風華歲月。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