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
兩岸政策趨開放 防檢疫面臨重大挑戰 (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二十三日電)兩組總統候選人都認為未來台灣要更開放,大選已過,台灣與各國人貨交流將會益趨頻繁,但卻潛藏著動植物防疫檢疫的隱憂,稍有疏漏即可能對台灣農業造成重大衝擊。 官方應正視問題的急迫性,增加人力、物力外,更應強化橫向協調,全力迎接重大挑戰。 十年前的口蹄疫重創台灣的養豬業,損失逾千億元,業者聽到「口蹄疫」三個字比誰都緊張,深怕一個小疏漏再造成大麻煩;幾年前的SARS疫病更讓台灣風聲鶴唳,一個輕微的咳嗽都會引人側目,全民著實上了一堂「人類和動植物疾病的防疫、檢疫課」。 而隨著兩岸可望更加開放,金馬小三通形成,再加上台灣和國際接軌更趨多元,人、貨來往頻繁,動植物防疫和檢疫更形重要,值得相關主管機關高度重視。 台灣大學昆蟲系教授陳秋南表示,與他國洽談動植物進出口防疫檢疫問題時,會因為資訊的透明度不同有所區別,例如訪問中國,往往不容易了解中國的防疫和檢疫品質、技術,索取資料時又會以「機密」為由遭拒,整體的疫情通報、資訊透明度有待加強。 陳秋南認為,台灣與各國的交流開放一定會愈來愈頻繁,政府應確切掌握逐步開放策略,在世界貿易組織 (WTO)、國際動物衛生組織 (OIE)的架構下,會員之間就「技術」問題達成一致認知,不涉及「政治」。 例如雙方必須先進行檢疫人員相互認定,資訊透明程度、人員訓練資格、檢疫過程符合科學、風險評估等都是未來台灣與對方國家共同要達成的標準,這也是一個國家先進程度的指標,未達成標準之前不宜進一步開放更多產品流通。 中興大學獸醫病理學研究所所長李維誠指出,台灣遭口蹄疫和SARS洗禮之後,危機意識大幅提高,政府把關趨嚴,依照台灣已經很進步的動植物檢疫防疫標準,中國農產品很難進關,就連美國爆發狂牛症時台灣也馬上禁止進口,歐美其他國家的農產品也是經過很久的談判和磋商才獲准進關。 李維誠認為,逐步開放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是未來的趨勢,但一定要在 WTO架構下進行談判和磋商,不符合國際標準的就不得開放,不過國際間交流也不可能零風險,但至少要控制在可接受的風險範圍內,正規進口者有防疫檢疫和衛生單位把關,走私部份就要靠海關和海巡署查緝,但最重要的是,民眾或養殖業者不要貪小便宜買不明貨品或攜帶違禁品,便能減少許多感染、擴散的途徑。 中興大學獸醫學院院長謝快樂表示,其實防疫檢疫官員比大家還緊張,更有危機感,畢竟未來兩岸更趨開放之後,出狀況的機會大增。 過去檢警、海巡等單位勤於查緝槍砲刀械彈藥,因為績分較高,但後來政府決定提高查緝走私農產品的績分後,查緝效果非常好,近年常聽到查獲保育動物、農產品的消息,有效防堵疫病衝擊台灣農業。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副局長葉瑩表示,現在既有處理人、貨防檢疫的步驟不會變,因應未來兩岸交流頻繁,防檢局仍秉持WTO、OIE架構法規處理農產品進出口問題,做好產地認證、雙邊諮商等,在既有架構下逐步擴大人力、物力,並強化相關部會的橫向聯繫。 她認為,提高查緝走私農產品或保育動物的績分確實奏效,此外,防檢局每年兩次正式和司法檢調單位召開聯繫會報,不但司法機關告知防檢局該如何處置平日查緝業務,防檢局也教導司法機構動植物疫病可能對台灣農業帶來的嚴重衝擊。 這些相互的教育也落實在實際的判例上,好不容易查緝到的重大案件,法院也都判以重刑,確實發揮遏阻走私的力量;而防檢局也週而復始的赴各地海巡單位,告訴海巡人員各種動植物相關知識,以便查緝時毋枉毋縱,一眼便能認出問題貨品,加重遏阻走私力道。 在加強防疫檢疫人力方面,葉瑩說,局內已將部份業務委外,空出來的員額都用來每年增加高考人員;此外,目前分布在各分局的23隻檢疫犬不夠用,現正在多訓練3至4隻,預計今年下半年上線執行公務,已經在線上的犬隻還要定期回來接受在職訓練,讓犬隻重新認識新的動植物和農產品。 在台北建國南路的國際郵包裹處理中心,也有好多隻波音達犬 (POINTER) 負責嗅郵包,設法抓出夾在郵包內的違禁動植物或農產品。 葉瑩說,今年暑假,防檢局將擴大舉辦研討會,讓更多民眾、農民參與防疫檢疫的工作,讓大家知道違禁的動植物會嚴重衝擊台灣優質的農業,民眾也千萬不要攜帶水果、肉品等回國;去年就曾經在一位從南非回台的旅客行李內查獲水果,水果上甚至還有台灣從未見過的果蠅,若這種果蠅適應台灣環境後,不知道會造成多少傷害,著實讓檢疫人員捏一把冷汗。 對於中國防疫檢疫的資訊不透明,葉瑩不諱言的指出,這會是一項障礙,但防檢局的資訊管道並非只有 OIE的官方訊息,台灣的農業、防疫檢疫學者與外國學術交流時都會交換不少資訊,而平日和防檢疫要求極嚴的美國、澳洲、紐西蘭等國都有聯繫,可獲得不少額外的訊息,有助於台灣掌握各國的防疫檢疫資訊。 970323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