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馬上就要「擴大內需對抗通膨」? 

By 鯽仔潭風雲    04/08/2008

原文發表於:
暗藍惡夜裡的新綠芽》馬上就要「擴大內需對抗通膨」?

    頃聞馬大總統不顧選後眾多財經學者對大量財政支出可能造成通膨雪上加霜的警告,依然志得意滿,好整以暇地對媒體公開宣稱:「“愛台十二建設”近四兆預算都已分配好」,頓時讓我回想起3/9第二場辯論會時他那番讓我怎麼想都睡不著的論調:「當油價上漲,美國次級房貸因素影響下,解決方案就是更應該擴大內需。」。當南韓李明博總統上任後盱衡國內外物價嚴峻情勢,不惜冒著聲望大跌的政治風險,毅然認錯改弦易轍宣布放棄原來的「747」口號,改以打擊通膨為施政首要目標的同時,馬大總統仍然執著於他大花人民血汗錢的計畫,感覺上真像二十多年前陶大偉和孫越為某部笑鬧片唱的配樂:「我吃得舒服,喝得暢快,那帳單你去買!」

    很多不要臉面的御用學者總是喜歡用層次摞疊的專業術語,把一件很簡單的事扭曲成一件你看都看不懂的高深學問,然後用他們重得壓死人的頭銜告訴你:「這件事依我的專業判斷是…」讓二低一高的愚民們在為他們的頭銜山呼萬歲的同時,讓「專家」們專權決定愚民們的生死,把自己和集團的利益塞在「專業判斷」中強渡關山。「擴大內需對抗通膨」這樣的話聽起來好像很崇高很有道理,但有多少人真的知道這句話在說些什麼?如果我們很簡單的用人話重新講一次,就是說:「物價越漲,我的解決方式就是叫政府花越多錢去和人民搶著買東西。」我想,要了解這句話的意思,只需要國中程度就可以了。敢問市場上有越來越多的錢搶著買越來越少的東西,東西會跌價嗎,通膨會消散嗎?這不過是我們在生活中每天碰到,一個最不需要複雜思考就可以了解的問題而已。當然,這個國家有七百多萬人相信「擴大內需」這樣的答案,我不敢自認我比這些勝利者聰明,我只能趁這個國家還有言論自由的時候再為自己的管窺之見發點聲音,至少在噩運降臨時,我可以自我安慰說:「我盡力了」而已。

    今年2/21華爾街日報的頭版掛著一個驚悚的標題:「
Fears of Stagflation Return as Price Increases Gain Pace」。什麼是Stagflation停滯性通膨?當然,去估狗一下或是去拜一下維基大神都會給你一些答案,不過我不太確定那些答案對各位來說有什麼意義。對於1975年以後出生的朋友,我的建議是請你們去問一下你們的父母長輩,在經國先生的德政下,他們年輕時在台北車站前排隊等人家引頭路,好不容易引到一份頭路能賺一份微薄的薪資後,回家郤發現衛生紙和醬油的價錢每天都不一樣,不知道明天怎麼過下去的感覺如何。對每個國家的主政者而言,在過去就業不振,經濟不景氣時,就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刺激景氣,增加就業;經濟過熱,物價高漲時,就適時踩踩煞車給大家澆冷水,緩和一下通膨的疑慮。失業和通膨就好像蹺蹺板一樣一高一低很好掌控,那是經濟學家的good old days。但進入1970年以後地緣政治的問題(主要是中東局勢)郤造成了油價高漲,傷害了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生產力(所謂的Supply shock供給面震撼),使得失業率和物價同創新高(見圖1970-1985部分,來源是Wall Street Journal),主政者要擴張也不是,要收縮也不是,弄成軟硬都難著力兩面不討好的局面。這就是所謂的「停滯性通膨」。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現在台灣是否有面臨停滯性通膨的局面?我知道過去八年沒有,民進黨主政的八年消費者物價的複合年增率不過是1%左右(請參閱拙作經國先生,我們懷念您──物價篇),低於任何國民黨執政的時期,其中還有兩三年是負數,過去八年的buzz word是「通貨緊縮」,不是「通貨膨脹」。失業率雖然不是很漂亮,但由2001年8月最高的5.35%以來,一直是下降的局面,到2008年2月已經到3.8%,與最近主計處和許多經濟學家實證分析台灣自然失業率率3-3.5%的水準相去不遠,已經接近是一個充份就業的經濟體。因在民進黨之前當政八年的狀況下,提振內需或許他們該做而沒做到的一件事(有沒有人有興趣知道五年五千億的“新十大建設”有多少預算是被立法院活生生掐死的?),但更重要的郤是經濟結構的轉化和生產力的提升。過去八年的通縮,其實是Thomas Friedman那本「The World is Flat」描述的Leveled playground效應,是過去十幾年越來越多「物美價廉」的中國人和印度人出來和大家搶工作的結果,台灣因為沒有快速的提升自己,造成低技術勞工被大量替代,又不能適應新興的產業型態而造成結構性失業。在各項經濟資源供應充足,物價控制在合理範圍時,這樣子的失業容或可以透過大規模的基礎建設部分吸收,不過這不是長久之計。真正的長久之計仍然是強化台灣人力資源的永續教育和經營,並優化軟硬體的基礎建設以圖加強生產力,讓台灣早日擺脫中印的糾纏才是正辦。

   當然,民進黨當年該做,而受到國會鉗制未竟全功的事情,現在馬上了是否就可以東施效顰照做不誤呢?馬英九在競選時猛批民進黨政府投資不足,這一點我同意,民進黨政府實在是花太少錢了,中央加上地方政府總預算八年來一直維持在2.2兆元,幾乎沒有增加,政府投資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為負,在通貨緊縮失業上升的年代本來就是不適當的做法。但民進黨做錯的事,並不是國民黨上台後反轉過來就對了。2008年馬蕭上台所面對的,是一個民進黨已經辛苦八年把失業率好不容易努力到幾近完全就業水準,生產力已經不能在量上面想太多辦法,而是必須在質上面提升的狀況,然而同時生產力又受限於國際原物料短缺漲價,全球通膨勢如出柙猛虎難以壓制的局面。在這個關鍵的轉折點上,馬蕭的經濟團隊仍然就著七八年前的診斷書在開今天的藥單,在大通膨年代開大凱因斯政策的藥方,這如同給出血的病人開抗凝血劑,給發燒的病人吃熱補藥一樣的荒謬。馬蕭要解決的,到底是2008年的問題,還是2002年的問題?

    如果我們用教科書的觀點來看「擴大內需」的政策,也許可以更幫助各位看出這件事到底錯在哪裡。下圖是一個基本的總合需求供給模型(AD/AS model),橫軸是國民產出(Y),大概當做是GDP的水準,或者是經濟景氣的程度應該會比較容易了解。越右邊產出和就業越高,越左邊則越低;縱軸是物價水準(P),往上走是通膨,往下走是通縮。總合供給(AS)是由各個生產要素決定,產出(Y)=f(資本K, 勞動L, 技術, 原物料等等etc…),投入多少生產要素就能生產多少產值;總合需求(AD)等於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淨出口(X-M)的總合,代表我們生產出來的產值花到哪裡去了。需求面(AD)和供給面(AS)則共同決定了均衡的產出和物價。

(點一下可以看大圖)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馬蕭的擴大內需政策比較像上面這張圖所示,他們認為國內的生產要素沒有達到完全就業的程度,只要拉高需求自然會有生產力跑出來填補,產值自然提高,馬上經濟自然變好(y0ày1),即使付出一點通膨的代價也無所謂(p0àp1)。這種感覺就好像是1960-1970年代出外人群集的台北大橋下,只要有人吆喝就會有一堆臨時工搶著要工作一樣(奇怪,那時官方失業率數字為什麼會那麼低?),要多少有多少。台灣真的有這麼多未充份利用的生產要素嗎?

    台灣島內除了勞動力以外,其實沒有任何其他可恃的資源,即使過去五十年所累積的資本在今天國際金融發達的環境之下,早就成為來去自如的游資。因而我可以大膽的斷言,台灣的生產力幾乎完全決定於台灣的勞動力在質和量上面是否可以被良好地、充份地發展和運用。然而我前面說過,台灣的失業率低,勞動力在量上面已經到了幾近被充份利用的地步了,缺工率一直都在3%以上,
技術工甚至缺到32%!唯一的可能性是把非勞動力重新帶入經濟體系,然而勞動參與率永遠和社會結構、文化民情、福利政策和支持有關係(例如托育制度和婦女勞參率的關係),這絕對不是馬上亂花錢大建設可以解決的。

    既然台灣的生產力無法靠勞動力數量的提升而改進,那麼為了要滿足馬上擴大內需,供給缺口的解決之道只有靠提升勞動力素質,或者進口勞工兩個方式了。提升勞動力素質必須配合國內產業的升級和結構的優化,這個絕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式,但過程緩慢不容易見功。根據IMD發表的2005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對不起,沒錢買新版),台灣勞動生產力以PPP計算每工時為25.19美元,雖然高於韓中,但差距先進經濟體,如美國的44.9美元和日本的32.38美元還是有一段差距(
來源),這個差距就是素質的差距。真正要提升生產力應該從提高勞動附加價值這裡著手。我們看到民進黨政府的新十大建設中,有卓越大學計畫、有M台灣計畫,有藝術和流行音樂中心等等,都是著眼於協助產業結構從高投入高消耗的代工經濟轉型為高創意高價值的新經濟,是從生產力著手的經濟計畫(當然,其中還是有像第三波公路網這種建設令我不以為然的東西)。不過總體來說,提升勞動生產力來配合擴大的需求應該不是馬蕭八年內可以辦到的事。

    如果增加勞動人口或提升勞動生產力都不是呼叱可辦的事,那麼要因應大量的建設(光交通網就要花1.4兆),進口勞動力就是唯一可行的解決方式。這個就是大家一直疑懼的「一中市場,陸勞入台」的問題。當然馬政府為了因應建設所需,也可以擴大引入泰國印尼等等地方的勞工,不過我相信這幾國勞工經過多年的輸出,以及本國經濟的成長,出口的數量應該漸有限,價格也日漸昂貴。所以萬一12大建設上馬以後,在這八年中引入陸勞的呼聲應該會不斷此起彼落。輸入外國勞工來支撐經濟建設當然會對提高經濟產值有直接的幫助,但這樣的經濟成長是否能造福我國人民就有很大的問號了。

(點一下可以看大圖)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在我看來,在勞動力有限,技術沒有重大進步,國際原物料供給不足的情況下,台灣的生產力其實沒有太多增加的彈性,真正的總合供給曲線應該是像上圖這樣幾近垂直的(當然,貨幣學派的教科書告訴我們是真正垂直,但我認為也不是100%適用),大搞對生產力沒有實質幫助的財政支出,徒然只是造成政府與民間搶奪有限的生產資源,弄到最後把各種資源價格搞得很貴(p0àp1),但郤沒有實際的生產效益(y0ày1)。當然,要把馬蕭十二大建設全批成對生產力沒有實質幫助的東西可能是厚誣他們了,他們也是提出了「智慧台灣」「產業創新走廊」這樣的願景。為什麼我說是願景而不說是計畫?因為我實在沒看到他們實際上打算辦到這些事。

    在生產力沒有實質提振之下,大搞內需只會造成像美國1970年代以來那樣的雙赤字悲劇。我們把AD和AS都放到下面去看:

AD: Y = C + I + G + X - M
AS: Y = f(K, L, …)

    假設生產函數 Y = f(K, L)決定出來的產出是100, 支出面則是分配60到民間消費C,20到投資I,20到政府支出G,而淨出口X-M則正好平衡為0。

AD: 100 = 60 + 20 + 20 + 0
AS: 100 = f(K, L, …)

    如果政府決定增加10的支出來刺激景氣,然而AS郤沒有增加,那麼會發生什麼事呢?增加的政府支出要不然就要排擠消費(不太可能,人民總得穿衣吃飯,加稅在民主國家等於政治自殺),排擠投資(有可能),再不然就要擴大進口來因應。假設是擴大進口,結果就會變成

AD: 100 = 70 + 20 + 20 - 10
AS: 100 = f(K, L, …)

    擴大支出如果不加稅,就是要擴大政府赤字;而擴大的進口又形成了貿易的赤字。我上面標紅色的兩個部分就是惡名昭彰的「雙赤字」來源。雙赤字困擾美國經濟幾十年,幸好美國還有「美元」這個神秘武器頂著,歐亞國家每年都要乖乖買些美國公債孝敬公婆,美國的經濟動能才得以維持至今。要是這問題發生在台灣,大家才知道什麼叫做「活不下去」

(點一下可以看大圖)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現在問題不只是這樣,過去十年來由中國印度勞動力所造成的通貨緊縮,隨著這些國家經濟成長對資源帶來的餓渴,已經開始讓全球能源原物料嚴重供應不足,反過來造成越演越烈的全球大通膨。這個問題並不像以阿衝突、兩伊戰爭等等地緣政治問題,中東國家集體示威所造成的假性石油危機那麼好解決。現在是能源真的不夠用,原物料真的不夠用,連食物都不夠大家吃,而不是像以前只不過有人在耍小性子ㄙㄞ ㄋㄞ而已。如果這一波真正的「供給震撼」持續發威,我們不可能呆呆地預期在國際能源原物料緊張下,竟然還有可能保持原來的生產力。供給震撼下的生產力下降,本來就會產生物價上漲和經濟倒退的情形,就如同圖中原來的均衡移到e(shock)那一點一樣,這就是我前面說過的「停滯性通膨」。

    在這個狀況下,政府不管使出什麼大型的財政政策,都只是會讓通膨越演越烈,就像圖中把均衡從e(shock)移到e(ma)一樣,經濟產出沒有改善多少,倒是讓通膨直接衝到p2的水準,讓全國人民重溫一次「搶油!搶米!搶衛生紙!」的美好往日。放眼國際,在這一波「供給震撼」兵臨城下之際,敢問除了身陷次貸風暴還沒脫身的美國以外,有哪個國家敢用寬鬆貨幣政策和擴張性的財政支出來因應?台灣在面臨國際大通膨之際,已經不得不開始升息因應,而台幣也心不甘情不願地升到30元大關了。如果通膨更加嚴重,我相信央行最後只好撤守台幣專心打擊通膨,屆時重貼現率要升破5%,台幣要升到25也不是不可能,這下出口產業將會面臨什麼樣的打擊?請大家回憶一下,台灣產業開始大量外移,經濟成長開始減緩就是在1990年新台幣升到26以後。一個出口不振的台灣,有什麼本錢達到馬蕭高唱的「633」幻夢?沒有6%的經濟成長率支撐,政府在不加稅的前提下,要怎麼增加財政收入支應四兆的龐大建設?大發公債嗎?那利率慘了,民間投資也慘了,經濟成長也慘了。如果不想排擠民間投資,就是要借外債,台灣從此就結束了零外債的日子,以後的國際收支好看不起來,經濟動能一樣會慘不忍睹。

    如果央行不打擊通膨呢?那狀況更慘。大家要知道高度通膨是什麼?高度通膨是資產階級對受薪階級的公然搶劫!就算大家不知道許多經濟學者對通膨與所得分配實證研究結果,多半都證實高度通膨會惡化所得分配;大家自己切身的生活經驗應該都知道,在所有東西都調漲的過程,薪水永遠是最後才漲的,通膨永遠是大商人賺、地主賺、人民苦。現在台北市中古屋的房價已經拉到一坪40-60萬的水準,一間30坪的破公寓要價1200-1800萬元,如果以租金報酬率3.5%來計算,一年要花42-63萬租房子(這應該也相當於房貸寬限期的繳息金額)。請問台北市每個家庭一年的可支配所得是多少?答案是130萬元。房價拉上去了,誰得利誰倒霉?六月一日汽油水電要調漲20-30%了,所有商品一定會跟著拉上去,又是誰得利誰倒霉?在這個節骨眼上,政府又要大動土木,要拿人民血汗錢拼命去市場和人民搶貴得要死的鋼筋水泥砂石,又要耗費大量汽油水電,還要在各地大搞「都市更新」,一定要把本來沸鍋似的通貨膨漲再添油加柴,地價會漲,物價會漲,很有可能股價也會漲一下,就是薪水不可能跟著漲,有資產有辦法的每個吃得油滋滋笑呵呵,這群人是打算把我們這群人民油煎還是火烤吃了?

    現在馬蕭上了,算你們好運,哪嘸我們也不能怎麼樣。但小民我在這裡能不能跪求一下各位服朱衣紫,意氣風發的達官顯貴們,人民生活本來就不容易,現在國際通膨來勢兇猛,你們在野喊了八年的「活不下去」,一朝上台後郤讓這個虛幻的惡夢成真了。就算朝廷裡與民共苦,節衣縮食維持過去八年的開銷,還是沒辦法完全抵銷通膨惡浪的影響,更何況今天在你們籠子裡的是一隻放出來就要大吃四兆(真的不是八兆嗎?)預算的惡龍?今天不只是我們這些在你們眼中「二低一高」的五百多萬選民在受苦,歡天喜地投你們一票的七百多萬朋友們其中絕大部分也都是對高度通膨毫無抵抗能力的升斗小民。請你們看看李明博鼓起勇氣,不畏個人聲望受損所做的大轉變。當你花時間在慈湖頭寮眼眶含淚追思你以前的老闆時,是不是也多多少少花一絲絲時間想想未來四年非得信賴你施政的兩千三百萬國民?我只是個小國民,我想過安穩舒適的生活,我也希望馬總統能好好地施政,給大家好日子過。我真的不希望看到兩年後的此時,台北街頭被重起的「討生活」紅潮霸佔,大家高喊「馬英九下台!」「國民黨滾蛋!」

資料來源:與媒體對抗
http://www.socialforce.tw/blog/blog_notes.php?uid=10900&pid=117442

PS.若有疑問或質疑,作者歡迎去其部落格留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宜蘭青年 的頭像
    宜蘭青年

    宜蘭縣青年公共事務協會

    宜蘭青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