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尿斗,垃圾,三隻小豬(下)

文/女奴

《教育部國語辭典》、《教育部成語詞典》這些工具書是否具有,或需要具備某種正統的地位與規範性,我想還是必須回到這些基本問題:我們對於「字/詞典」的功能,以及背後所隱含的「文化」、「語言」的定義和想像是什麼?

「罄竹難書」事件炒做得沸沸湯湯之際,有網友對於字/辭典的編纂理念流派做了極詳盡的資料整理(請參考<言之無物:規範與描述>一文
http://blasts.blogspot.com/2006/05/blog-post_26.html)。大體上,針對字典編纂的理念可分為「規範主義」與「描述主義」兩大流派:

.詞典:編纂的理念 – Wikipedia

規範主義或描述主義從來是編纂詞典的兩個重要派別。牛津英語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是描述性的辭典,嘗試描述詞語確實的使用方式。諾阿•韋伯斯特(Noah Webster,1758-1843)特為了確立美國英語的獨立身分,讓美國英語有自己的標準,不需要跟隨英國的標準,而編纂美國第一部辭典。他更正英國傳統英語的缺點,使同一個發音有同一的拼寫方式,並且加入美國當地的語氣及口音。例如:美國英語用"color"而英聯邦英語卻使用"colour"。

描述主義者認為人為的規範是很不自然的事情。規範主義者卻認為要保持語言的質素甚至純潔,不應該任意讓人在實際語言的運用中敗壞了語言本身。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F%8D%E5%85%B8#.E7.B7.A8.E7.BA.82.E7.9A.84.E7.90.86.E5.BF.B5

.描寫派詞典

描寫派的主要觀點是:1)語言經常在變動;2)變動是正常的;3)口語才是語言;4)正確性取決於用法;5)一切用法都是相對的。描寫派認為,詞典編纂者的責任不是充當語言的評判者,而是應當忠實地記錄語言;反對厚古薄今,反對重視文字記載而輕視口語;例證不僅引用名作家的作品,還應廣泛取材於當代的書報雜誌、電視和演說、甚至廣告和流行歌曲。詞典應儘量減少告誡性標籤的使用,而應緊跟時代的步伐。如果過多地作出人為的規定,就會阻礙語言的發展。
http://www.hsefz.com/xxsy/9/9.1/9.1.1-8.HTM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韋氏大辭典採取「規範主義」背後的歷史與文化脈絡。韋伯斯特編纂美式大辭典時,正值美國建國之初,不僅在政治上社會上要脫離殖民、封建的英國,更需要在文化上建立一套有別於歐洲(特別是英國)的自我特色,藉以打造和凝聚某種內部共同認可的「美國精神」。這種企圖界定「美國精神」的文化焦慮,不僅展現在對美式英語的重新定義,也貫穿於諸多當時的文學與藝術作品。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套遵循「規範主義」的美式英語辭典,其實是當時透過語言與藝文作品,建構美國國家認同的重要工程之一。某種程度上也可說,這種「規範主義」是國族文化認同危機之下的產物,企圖透過對語言的規範,在國族與文化認同紛亂不一的時刻,透過語典的建制化,鞏固某種主流「美國文化」的定義。

因此我認為在仿效辭典「正典化」或者「規範主義」時,不能對這種生成於特定歷史時空與文化脈絡的國族焦慮缺乏警覺。回到此刻的台灣脈絡,對於辭典的正統與規範性的固執,我想,除了前述的語言階級化問題,更大的焦慮,可能也來自全球化衝擊,以及和對岸關係詭譎曖昧的情勢之下,更需要透過對繁體字辭和成語典故用法的規範,來和對岸的簡體字、拼音文化做出區隔,企圖捍衛某種「中華文化正統」的地位。

相對於規範主義的韋氏大辭典,英國的牛津大辭典在戰後採行描述主義,並且每年透過媒體公佈該年度新收錄的字辭。這些新字的來源廣泛,天文地理醫學流行電視電影,更不要說是由移民帶進的外來文化。只要是已在民間大量被使用的文字,都可能被收錄;而既有字辭的時代新義,也會繼續更新補充。旅英這些年來,每年觀察牛津大辭典公佈年度新字都是一件有趣的事。我不曾聽過對收錄新字詞的抱怨抗議,因為這並不會摧殘英式英文傳統、污辱莎士比亞、或者降低英國人的語文程度,反而是英式英文成長豐富的紀錄。一般而言,牛津大辭典的使用價值,並不盡然在於參考字辭的正確用法,反而是參考特定字辭意義的演化歷程。

因此一部牛津大辭典,可說就是一部語言演化史;參閱牛津大辭典時,從字辭最早生成的年代,一路了解它的字義如何演變發展,讀者也就能夠透過字義演變,一窺社會文化變遷的狀況。旅店 hotel 一詞始於十八世紀末;觀光 tourism始於十九世紀初期;英人隨著帝國侵略而與中國大規模接觸,「滿大人」Mandarin(中國士大夫、北京話)、「叩頭」kowtow等詞也就成為英文收納外來語彙的實例;gay一詞原意是快樂,而在同志平權運動後發展出新義;千禧年收錄了威而鋼viagra˙˙˙可以說,這樣一部大辭典,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且鉅細靡遺的文化史。

同樣的,我希望教育部國語/成語辭典能夠捨規範主義而就描述主義,成為一種語言演化的記錄。我期待台灣的官定中文大辭典也能做到每年公佈年度新詞彙,因為台灣本地使用的中文,這些年來加入許多外來詞彙與新興流行文化,變得更多樣而豐富。這樣的文化融合軌跡需要被記錄;而語言不僅記載了文化活動,同時也反映了當代人的文化生活。不論是雅是俗,它總是傳達了我們這一代的生活實況與時代風貌;字典的收錄記載,能夠使後人得以一窺屬於此島此時,豐沛的多元文化能量。

字辭尚且如此,何況是定位僅為「熟語」的成語?我想必須再次強調的是,三隻小豬等辭實際上從未正式入典,而只用於附錄的參考條目,註解了這些辭的由來。可以說,這樣的注解,的確也算是對當代台灣本地中文融入外來文化與新興流行文化的詳實記載。我認為不僅這些註解本身值得肯定,更可以讓民眾從此開始,思考羅列更多來自外來文化或新興流行文化的新生字彙。

而話說回來,我認為值得反思的是,為什麼這一批新辭多來自主流西方文化?這個現象是否也反映了全球化年代的西方文化霸權?教育部國語/成語辭典是否也該大量收錄來自台灣各族群語言的詞彙與典故?漸漸地,隨著移民人口持續增加,可預見未來本地中文也將繼續受到各式外來文化影響,而發展出新詞新義。只要是在本地使用流傳,我想這些來自香港日本韓國南島語系等等文化的語彙,也都值得收錄、記載、註解,成為台灣本地的「中文」特色。

在這個「多元文化」的前提之下,我對於「三隻小豬」這個特定的辭是否可成為成語,反倒是持保留意見。我想「三隻小豬」入典,以及聯考考火星文(註)的弔詭在於,原本企圖打破僵化語言文化規範,並對次文化與外來文化海納百川的立意甚佳,卻在考試或官定辭典的介入之下,反而畫蛇添足生出了某種官定標準答案,這無異自打耳光。特別是教育部辭典所參照的主流版本「三隻小豬」故事,與多數傳統中國成語相似,道德訓示意味甚濃,隨著民間不斷流傳,原本只適用於特定文化社會脈絡的用法與意義,竟被不疑有他地視為僅可沿用,而不准挑戰的先人智慧。在這個層次上,我贊同杜部長所言,不加反思檢驗地延用成語,其實是思考的怠惰,與對知識發展的傷害。過去數十年來,西方世界受到解構大敘述的後現代思潮洗禮,已有大量的研究旨在爬梳這些童話故事與流行文化文本的主流意義,以及背後的宰制意識型態,並且企圖從這些文本發展出多元的讀法與意涵。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西方童話故事與現代流行文本,早已發展出許多另類版本的讀法,想像力與批判力十足。

在這情形下,「三隻小豬」「白雪公主」等意涵與精神,又豈能透過官定辭典而定於一尊?在這個層次上,我所反對的,其實是這些詞彙(三隻小豬、白雪公主、火星文等等)的某些特定意義與其背後的價值,在未經檢驗辯證之前,就在考試與官定辭典的介入下,輕易被主流化與建制化。我認為,針對這些道德規訓意味甚濃的語彙,不僅在將新辭入典前必須戒慎警覺,甚至既有成語典故的生成歷史脈絡、意涵與意識形態,以及這套價值在當代社會的適用性,也應一併受到檢驗與辯論。成語的價值來自活用,而非將其打造成祖宗牌位緊抱不放。唯有依著時代精神不斷賦予新義,語言才可能貼近當代生活與思想,被活化,而不至遭到淘汰。(全文完)

註:有關指考考火星文一事,本文讀者回應第 46則中,網友Dowland指出,實為另一則媒體的錯誤報導。實際上指考並未考火星文,只是以火星文做為考題範例。詳見陳凱劭的BLOG:哇咧3Q得Orz….火星文根本不是考題,(
http://kaishao.idv.tw/blog/?p=7)與該次國文科考題全文pdf檔(http://www.ceec.edu.tw/AbilityExam/AbilityExamPaper/95AbExamPaper/95chinese.pdf),並感謝Dowland 網友指正。(二月三日)

╔═════╗
║▓ 編按 ▓║
╚═════╝


本文承上篇,所有的回應,都集中在此篇。正文篇幅雖大,回應辯論的字數更有數倍之多,應該合併閱讀,一方面證明理性討論,在網路上是存在的,一方面藉以激發吾人對許多習而不察的觀念重新審視。(giff)

‧尿斗,垃圾,三隻小豬(上):
http://mamamia.bloggerism.com/archives/006113.html

閱讀過期南方人文報:
http://epaper.pchome.com.tw/adm/brief_left.htm?s_code=002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宜蘭青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