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0-8-20 | 自由時報 |
護城河小檔案
宜蘭縣史館指出,1810年(嘉慶15年),清朝把噶瑪蘭納入版圖設噶瑪蘭廳,以五圍(宜蘭市)為廳治所在地,1812年,新任通判翟淦加種莿竹,4個城門各搭吊橋1座, 建造6尺高城牆,挖掘深7尺、寬5尺濠溝,引圳水沿宜蘭城的東南側流通形成護城河,這就是護城河的源起。 1908年日治時期,日人實施市街改正,拆城牆為道路,並以石材鋪設宜蘭街水溝,在城東、城南護城河邊栽植柳樹,形成垂柳青青、流水潺潺美麗景象。 光復後,城區住戶日增,道路中央橫隔水圳有礙交通,垂柳映照的清澈流水,變成垃圾丟棄場所,於是有加蓋之議;舊城南路部分路段在1978年南館市場改建期間,曾封路當臨時市場,護城河成了攤商「屋後」垃圾場,不得不施工加蓋,其他河段後來也陸續加蓋成馬路,護城河全面地下化,難見天日。 (記者游明金整理)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