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0-8-20 自由時報
「不再是回憶」 護城河將重現
宜蘭城的護城河,現在已不復見,縣府決定讓護城河重現,再展風華。(記者游明金翻攝)
宜蘭城護城河被加蓋成大馬路,圖為舊城南路,底下就是護城河。(記者游明金攝)

〔記者游明金/宜蘭報導〕清朝宜蘭城建城曾有「護城河」,幾經變遷,護城河在民國60、70餘年間消失,水圳加蓋成馬路,圳旁水柳搖曳風姿只能從歷史與記憶追尋;宜蘭縣政府提出「宜蘭河邊的維管束計畫」,入選內政部城鄉新風貌示範縣市,決定讓護城河重現風華。

計畫入選示範縣市

「維管束」是植物根莖葉內,專門負責運送水分與養分的組織;縣府工商旅遊處提的「宜蘭河邊的維管束計畫」,是以宜蘭河作為城市發展的母親,由宜蘭河大小水系輸送養分給這個城市,延伸到每個社區,孕育城市生命、人文與風俗民情。

工旅處的「維管束」計畫有3棵大樹,第1棵樹以社福館為中心,連結跨宜蘭河棧橋及河濱公園,這棵樹已經完成;第2棵樹以宜蘭酒廠為核心,將酒廠圍牆邊界活化,設置連結到宜蘭河畔的空橋,打造酒廠到蘭城新月廣場的綠色廊道。

整個計畫,最值得一提的是宜蘭護城河畔空間重現;縣府工旅處長周慶安說,宜蘭城的護城河就在舊城東、西、南、北路底下,護城河是灌溉溝渠,不是污水排水溝渠,縣府完成探勘,水質還很乾淨。

周慶安指出,護城河重現並不是在馬路直接開挖,這樣會影響交通,縣府的計畫是沿著舊城南路,請中山國小、中山公園邊界用地配合內縮,打開地底滿載歷史記憶的護城河,營造宜蘭城水柳意象,另一處地點是光復國小附近,也有同樣的規劃。

第3棵樹的概念,是設置南屏國小通往宜蘭河的空橋,串連南屏、宜蘭高中、宜蘭大學及蘭陽女中綠廊通道,並結合神農商圈發展成創意生活圈 。

護城河小檔案

宜蘭縣史館指出,1810年(嘉慶15年),清朝把噶瑪蘭納入版圖設噶瑪蘭廳,以五圍(宜蘭市)為廳治所在地,1812年,新任通判翟淦加種莿竹,4個城門各搭吊橋1座, 建造6尺高城牆,挖掘深7尺、寬5尺濠溝,引圳水沿宜蘭城的東南側流通形成護城河,這就是護城河的源起。

1908年日治時期,日人實施市街改正,拆城牆為道路,並以石材鋪設宜蘭街水溝,在城東、城南護城河邊栽植柳樹,形成垂柳青青、流水潺潺美麗景象。

光復後,城區住戶日增,道路中央橫隔水圳有礙交通,垂柳映照的清澈流水,變成垃圾丟棄場所,於是有加蓋之議;舊城南路部分路段在1978年南館市場改建期間,曾封路當臨時市場,護城河成了攤商「屋後」垃圾場,不得不施工加蓋,其他河段後來也陸續加蓋成馬路,護城河全面地下化,難見天日。

(記者游明金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宜蘭青年 的頭像
    宜蘭青年

    宜蘭縣青年公共事務協會

    宜蘭青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