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 2009-12-16 》
末的地方選舉,藍綠大軍決戰蘭陽,綠軍彷彿發動聖戰的十字軍,把恢復童玩節做為光復宜蘭動力之一,逼得藍軍候選人信誓旦旦地跟進,還勞駕馬總統多次到宜蘭「掛保證」,重辦童玩節因而成為朝野難得的「共識」,為終年擾嚷的選戰帶來幾分「藝術」氣息。
宜蘭童玩節從一九九六年開辦以來,結合冬山河清水公園景色,吸引眾多的遊客,帶動宜蘭地方產業與旅遊業,並給一些在地人帶來光榮感。 後來參觀人數、門票收入每下愈況,終至吹起熄燈號。 本來台灣的藝術節慶辦辦停停,稀鬆平常,不足為奇,但童玩節被視為綠色執政產品,四年前藍軍攻克宜蘭,讓它「順理成章」走入歷史,才引發爭議。 其實,呂縣長最讓人無法理解的,倒不是停辦童玩節,而是另起爐灶,辦了一個缺乏主題意象的國際蘭雨節,更要命的,他在選戰緊鑼密鼓之際,「拿香對拜」,讓自己進退維谷。 縣長選舉揭曉,綠軍林聰賢贏得光榮戰役,水漲船高,可以預見,童玩節必將「擴大辦理」。 然而,仍需特別提醒林縣長,切勿因為慶祝宜蘭光復,理所當然地召來昔日班底,恢復童玩節。 林縣長應針對這個節慶活動做全盤檢討。 如果確定讓童玩節重現江湖,則需對它的定位、活動內容、方向與運作機制做整體評估與規畫。 以往童玩節的新聞常強調觀眾人數、門票收入,並標榜自負盈虧,這些都是優點,尤其台灣各地藝術節慶多屬隨機性、文宣式活動,經費來自公務預算,卻極少定期舉行,又能被藝文界、觀眾期待,童玩節相對而言,算是成功案例,如恢復活動,有它的基本盤。 但人潮、盈虧並不能成為童玩節績效評鑑唯一指標,也不是以經濟效益作為絕對價值,節目的品質、觀眾的參與感,及其所帶來的文化附加價值更是藝術節慶核心的資產。 當年的宜蘭縣政府強調創辦童玩節是受法國亞維儂藝術節啟發,兩者其實難以相提並論。 亞維儂藝術節之所以舉世聞名,除了古城特有的地理與人文景觀,也仰仗法國豐厚的藝文傳統。 更重要的,亞維儂藝術節有長期客觀運作的機制。 每年七月藝術節期間,除了主辦單位邀請的藝術家及表演團體,也吸引不請自來的各地藝人、觀眾,從教皇宮殿、表演廳,到市區大小劇場以及街頭廣場,國際一流的演出,與新奇、搞怪的即興展演,處處可見驚奇、創意及活力,透過人、表演與環境的融合,讓外來客享受難得的藝術生活。 宜蘭童玩節初期的活動設計的確讓國人眼睛一亮,不過,推行若干年後也出現疲態,活動逐漸缺乏創意,展演內容參差不齊。 從當下來看,童玩節並無必須恢復的道理。 林縣長這張選舉支票能不能兌現,贏得掌聲,關鍵反而在能否去除選舉思維,讓童玩節的政治色彩降到最低,為台灣藝術節慶活動樹立楷模。 就童玩節內容而言,國內外兒童、民俗遊戲自然是活動主軸,但不代表須停留在遊樂園式的主題設計,強化其中的藝術與文化展演層次,並不妨礙它的原始創意。 童玩節活動區域或可從冬山河為核心的藝文空間、蘭陽平原做舞台的節慶區域,與銜接大北宜的文化展演等三個層次思考,由近而遠,連結相關的社區與展演場所、演藝團體,如傳統藝術中心、宜蘭演藝廳、蘭陽博物館與南澳、大同的原住民文物館,相輔相成。 除了以往偏重的童玩與民俗表演,如何吸引國內外藝術大師把重要的作品放在宜蘭首演,也是努力的方向。 林縣長若重辦童玩節,他的貢獻不在恢復這個節慶活動,而在於能否建立永續經營、有效運作的機制,俾使未來不論那個政黨執政,縣長誰屬,童玩節因個人好惡輕率喊停的歷史不易重演。 具體的做法或可成立超然的童玩節基金會,慎選藝術總監或執行委員會,獨立運作。 如此,林縣長將是這個節慶起死回生的功勞者,也成為台灣真正的文化縣長。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