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開高層會議 馬李差很大
自由時報 記者鄒景雯/特稿 2009-8-15
八八水災造成南台灣重創後的第七天,馬英九總統終於開了首次國安高層會議,九二一震災,當時的總統李登輝也開了高層會議,但是九二一、八八兩會,不僅時間不同,內容、態度也大不相同,兩相比較,馬政府在台灣消失了七天,這段失去的地平線,未來不僅會在歷史上留下紀錄,也將在官僚怠忽職守致人於死的司法與道德上受到嚴厲的調查與制裁。
十年,是個世代,國民黨二次執政的接棒者擁有超過前代的優越時空條件,但是追溯前人已有的經驗與步伐,今朝拿出了什麼服務社稷的良心與本事?這可以由事實來說話。
九二一的第一天,國家遭遇重創,李登輝立即發表告全國同胞書,「照顧人民是政府的職責,政府一定會以積極的態度,盡最大的力量,做好救災工作」,一肩挑起所有重擔;今天的馬英九,八八當天則隨興講了話,他說的是「內政部已經通知各縣市盡快疏散,可能有些縣市覺得情況沒這麼糟,沒立刻採取行動」,後來乾脆直指災民「THEY」沒有提早撤離。
九二一當晚,李登輝主持的高層會議通過十五項決議,全數鎖定搶救人命,馬英九的「第一次」延宕了救命時間,於是八一四高層會議通過的九項裁示,直接進入災後復原,災防法三十七條規定「為執行災後復原重建,各級政府得組成任務編組之重建推動委員會」,馬英九說中央與地方要分別設,卻刻意強調「清楚劃分中央與地方救災權責」,災防法從頭至尾都明定「中央負有指揮、督導、協調地方之責」,為何視而不見?還要怎麼清楚劃分呢?
這次的裁示中,馬英九對事發第六天才首度啟動國軍救災的國防部高度肯定,稱讚救出二二○○名災民是「破紀錄」,並要求「至少要投入一萬名兵力」,但十年前的九二一,在黃金救援的第一週,國軍已經投入十三萬六千多人,飛機也起降了三千多次,並開設十八處災民收容所,收容了一萬五千多位災民,怎麼這次已經第七天了,馬英九才剛開始討論災民收容的問題呢?
昨天馬英九是以國家安全會議主席身分啟動國安機制,希望「全國」總動員投入救災,席上出現了國民黨主席,既然他可以是「總統依法指定的有關人士」,何以反對黨主席未能與會集思廣益?一黨即全國了嗎?這與帶著候選人跑災區的本質不異曲同工嗎?
這次國安會議的重點其實還少了很重要的一項,那就是設立「責任追究委員會」,查清楚國軍為何不在第一時間動員救人?各國紛紛反映他們的救援部隊被婉拒於門外,真正的決策者是誰?政府救災不力的國際形象傷害又該如何懲處?這些不交代,是完全執政、完全負責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