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惠林
日前,中央銀行發布我國一月的外匯存底兩千七百二十八點一八億美元,雖創下歷史新高,但卻首度被印度超越,跌至全球第五名,且遠低於中國(第工名,高達一兆五千二百八十三億美元)和日本(第二名,九千四百八十億美元),第三名俄羅斯為四千七百九十四億美元,第四名印度兩千七百九十五億美元。
去年六月,當台灣的外匯存底被俄羅斯追過落居第四時,央行外匯局段局長曾說:「外匯存底不是愈多愈好,適量就好。各國經濟規模與金融情況不一,比較排行並無意義」,而央行彭總裁也多次強調,「外匯存底不是越多越好」。基本上我們認同央行官員的說法。
我們知道,一國當政者和媒體及輿論,尤其是一般民眾,往往將外匯存底的多寡與政績的好壞視為正向關係,這其實是嚴重的迷思。
所謂「外匯」,意即外國貨幣,而「外匯存底」或「外匯準(儲)備」,就是某個時點某個國家所累積的外匯總量。那麼,外匯從何而來?當然是從國外來的,其來源大致有二,一為貿易出超;二為外資淨流入。前者指的是出口大於進口,亦即我們辛苦工作並運用寶貴資源生產出來的好東西,運送到國外換得進口國的貨幣,扣掉購買該國進口品後剩下的外匯。至於外資淨流入,則有人直接將外匯帶進國內,不必經由商品的買賣。這些外匯無法在國內直接使用,必須跟銀行換本國貨幣才可在本國購買東西,而銀行的本國貨幣來自中央銀行,因而留在本國的外匯最終會落到央行。
很明顯的,外匯原本理當用在購買外國貨來增進國人的福祉,現在沒用的也準備未來用,絕非要在國內購買本國人生產的商品。若將剩餘的外匯用在國內,就會形成「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商品」,這就是通貨膨脹;若拿來追逐股票和房地產等資產,就會形成「資產炒作或資產膨脹」,泡沫金錢遊戲就會來到,外匯存底愈多、泡沫就愈大。問題是:留多少外匯才適當?
根據眾多理論和實證文獻的討論,大體上有這樣兩點共識:一為外匯準備隨著進口的增加而增加;二為外匯存底隨著國際收支的不穩定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不過,雖有這樣的共識,卻沒有一個公認的方式,可用來計算其最適量。
曾有台灣的實證研究指出,在顧慮出口收入的變動性,以及掌握部份外匯作為機動地購買國防器材之需要,也不宜超過進口值的百分之四十。也有以GDP的百分之十或三至六個月的進口值為衡量標準。以台灣當今外匯存底數額,相對於GDP的比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也足以供高於十五個月的進口來看,都表示現今台灣的外匯存底太高了!無怪乎時常會覺得通貨膨脹蠢蠢欲動。
總之,一國的外匯存底雖難有精確的「最適量」答案,但「適度就好」的說法可以接受,而越積越多絕對不是好現象。當前的中國正面臨經濟大泡沫,甚至是經濟大海嘯的危機,其超高的外匯存底正是禍源呢!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