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抗暴雨 讓每棟建築動起來
 
【聯合報╱柳中明/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台北市)】 2010.10.24 03:15 am
 
 
緊接在去年八八水災、今年九一九凡那比雨災,及九二四東北季風在基隆、汐止造成超大豪雨之後,梅姬颱風又創出幾個新的降雨紀錄。現在,民間愈來愈能接受:氣候暖化,將伴隨更多極端破紀錄降雨的事實。

問題是:台灣每年都有災難,事後都檢討不斷,包括:疏濬排洪的經費太少、預報的準確度需加強、政府緊急應變組織與能力需提升等。但最值得深思的問題是:就算是預報精準、防災與救災工作落實,在不斷破紀錄的暴雨下,淹水、洪災,其實根本無法避免。而且,台灣人退無可退,眼看暴雨淹鄰里,也只能忍住懼怕恐慌之心,靜等暴雨過去,再趕緊收拾家園,繼續面對如此無止境的礪鍊。

台灣的暴雨已進入另一個新紀元,傳統的思維與應變處置,在暴雨急速降下的極短時間內,其實都是不足的。我們需要新的思維、新的工程設計,來面對暴雨新紀元的挑戰。

想像台灣過去面對大地震的災難,我們是以提高建築耐震標準,以及避免建於活躍的斷層帶等手段來因應。同理,人口密集的都市,也必須研究新的建築規範,與新的道路規範,來因應不斷破紀錄的暴雨。關鍵就是要在預報不佳、暴雨突然出現、防救災體系失靈時,仍然能夠避免災情!

想像一下:各大都市單日降下上千毫米雨量,且是連續二日,所有防救災體系都無法發揮緊急功能,但是各大都市都能安然無事,這要如何能夠作到?

以下提出兩個手段。一是所有建築,必須在大雨時,將所擁有的建地空間內的降雨,全部儲存。二是道路鋪面之下必須是條河川,讓雨水直接進入鋪面之下。

前者已在休士頓等大都市執行多年,各建築必須在擁有空間內,挖個地表滯洪池,或是建個地下儲水庫,以緊急儲水。不過,這僅處理掉約一半的暴雨。

後者是要使用高承載透水鋪面道路,其耐重品質須像台北市的公車專用道,而且是符合歐洲永續道路的標準:四十年不維修。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讓每日三千毫米的雨量入滲,而下方的碎石層需儲存每日二千五百毫米的雨水。

【2010/10/24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宜蘭青年 的頭像
    宜蘭青年

    宜蘭縣青年公共事務協會

    宜蘭青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