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3-6
|
自由時報 |
【新聞透視】蘭陽歷史建物毀了門面 鐵路局、縣府責無旁貸
記者游明金/特稿
斥資億元打造的「宜蘭行口」,定位為「宜蘭產業交流中心」,行銷宜蘭的窗口,竟淪落為檳榔、攤販進駐地,原有質感不再,這種落差,多數民眾難以接受,鐵路局搞砸門面,壞了宜蘭形象,卻兩手一攤,責任往外頭推,這是什麼心態?
宜蘭行口有歷史與文化價值,縣府曾主導經營,融入社區文化內涵,只可惜成效並不理想;縣府想招商納入民間力量,卻因「二房東」不能轉租,只能把行口歸還鐵路局招商。鐵路局將歷史建築租予民間經營,卻未對引進行業規範,難卸其責。
縣府也有疏於監督責任,花了億元打造行口,作不成產業交流中心,執行力有很大問題;把行口交回鐵路局不代表卸下責任,更應對引進的產業品質與內涵把關,搞成現在這樣,不是浪費公帑可以形容,甚至是怠忽職守。
鐵路局台中20號倉庫,是國內首座公辦民營藝術村,也是第一座有國外藝術家進駐的藝術村。他山之石可為借鏡,宜蘭行口為何不能發展成藝術村,邀工藝家創作、表演與教學,或許這是可以思考方向,只不過要多用點心思。 「宜蘭行口」指的是鐵路局舊倉庫群,共有8棟建築物;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指出,宜蘭行口建於1919年,日治時期,台灣鐵道運輸發達,配合鐵路宜蘭線宜蘭至蘇澳通車,同時開闢宜蘭市光復路接通舊城區,倉儲業隨即進駐,陸續設立倉庫。 倉庫建築樣式牆體為磚造,四披瓦屋頂,屋瓦為日式傳統燻瓦,屋架以洋式木構架為主(由於使用多年,經修復,目前屋頂多改鋪水泥瓦),主要業者為日資的國際運通及大一運通,宜蘭資本家陳本也設立陳本運輸及宜蘭運輸兩家公司。 倉儲物品以稻米為大宗,農民用牛車或犁阿卡將稻米拖運到米穀檢查所檢查核可後,就交給運送業者送到倉庫,準備銷售到北台灣或日本。倉庫因是日產,二次大戰後遭國民政府接收合併成為台鐵宜蘭營業所倉庫。 後來鐵路運輸沒落,倉庫漸漸閒置,縣府文化局認為舊倉庫群保持完整,是見證殖民經濟產業發展重要證物;2004年登錄為歷史建築,也希望藉由舊倉庫群活化再利用,結合文化、休閒與產業發展成為典範。(記者游明金)
小檔案︰宜蘭行口
宜蘭行口是鐵路局舊倉庫,圖為未被破壞建築,有著古樸雅緻意象。 (記者游明金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