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須警惕的印度經驗
2008-02-10 16:01:32 轉寄給朋友
【明報專訊】春節前出現 50年一遇的雪災,令大批打算回鄉度歲的民工要滯留在各地的火車站,且一度發生混亂。于是乎引起聲音,說中國改革開放 20多年以來,只有富人得益,低下階層仍是可憐的一群,更有以此引伸為內地近期推行的勞動法作護航。
受雪災影響的人民自然值得同情,也希望政府和慈善團體多做捐獻,助他們渡過難關,但若借雪災而無限上綱,抹殺了 20多年經濟自由化對數以億計農民和最低層的「脫貧」貢獻,卻也似乎太過。
教育聚焦精英階級 低層難脫貧
由英國《金融時報》名記者愛德華?盧斯( Edward Luce)所著的《不顧諸神──現代印度的奇怪崛起》( In Spite of the Gods: the strange rise of modern India),雖然是探討印度經濟和國家崛起所面對種種困難和挑戰的一本著作,但與之以中國的「國情」作比較,也有不少可以借鑑和警惕的地方。
眾所周知,印度獨立和中共建國時間相若,其時兩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若,但自上世紀 70年初後期中國率先進行經濟改革,而印度則差不多遲了 25年才痛定思痛,減少了政府對經濟的幹預。雖然近 10年來印度的經濟增長率也高達 6%至 7%,但仍遠遠落後中國的可達 10%,更不用說追回先前出現的差距。印度近年的經濟崛起,很大程度聚焦在所謂歐美外判的服務業如海外傳呼和後勤數據處理,以及軟件開發等行業。有關行業的競爭力固然極強,但卻只能聘用為數有限、往往要受過高等教育的所謂精英階層,對于讀書少,又不能進城謀生的低下階層,要脫貧仍是千難萬難。
重視勞工權益 致低階工業停滯
事實上,印度自獨立以來,投資在高等教育的金額,幾乎與投資在基礎教育的相同。如是者,印度固然能每年培育大批科技精英,但全國文盲率卻仍高達六成以上,以致在高等院校畢業者可以順利在外資公司找到高職,甚至移民海外,但全國不識字的大多數,卻只能繼續在貧窮的怪圈內打轉。還有,印度的國策是照顧農村和農民,抗拒資本主義的污染,于是乎補貼栽種米麥的農民,往往只益了懂得利用政策的富農,卻同時限制了農民進城謀生,人口城市化速度遠遠落後中國,反令城鄉差距得不到改善。
相比之下,中國在基礎教育做得好過印度,以至現時國民的識字率可達九成以上,且不如印度的好高鶩遠,追求發展高科技行業,中國于改革開放後先行發展工業和制造業,結果創造了大量職位。雖然這些職位以美歐標準而言,薪金偏低,但仍吸引了以億計的民工進城打天下,可以慢慢的累積財富,而到了每年春節時回家時,帶回了資金建設家鄉,結果中國 20多年來,出現了全球最大規模的真正脫貧運動。還有,在印度由于要照顧勞工的政策,幾乎不可能「炒魷」,否則便隨時招來大規模的絕食抗議,暴亂和政府重罰。結果如何?成功的機構每當擴展業務時,都不敢增聘人手,而是先從增加資本和機器等?手,最後令工業都傾向資本密集型而非勞動密集型,令到希望脫貧可以進城的人口更加沒出路。就讓大家拭目以待,看看中國近期出台的勞動法,最終是幫了或是害了低下層?
撰文: 陸振球
2008-02-10 16:01:32 轉寄給朋友
【明報專訊】春節前出現 50年一遇的雪災,令大批打算回鄉度歲的民工要滯留在各地的火車站,且一度發生混亂。于是乎引起聲音,說中國改革開放 20多年以來,只有富人得益,低下階層仍是可憐的一群,更有以此引伸為內地近期推行的勞動法作護航。
受雪災影響的人民自然值得同情,也希望政府和慈善團體多做捐獻,助他們渡過難關,但若借雪災而無限上綱,抹殺了 20多年經濟自由化對數以億計農民和最低層的「脫貧」貢獻,卻也似乎太過。
教育聚焦精英階級 低層難脫貧
由英國《金融時報》名記者愛德華?盧斯( Edward Luce)所著的《不顧諸神──現代印度的奇怪崛起》( In Spite of the Gods: the strange rise of modern India),雖然是探討印度經濟和國家崛起所面對種種困難和挑戰的一本著作,但與之以中國的「國情」作比較,也有不少可以借鑑和警惕的地方。
眾所周知,印度獨立和中共建國時間相若,其時兩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若,但自上世紀 70年初後期中國率先進行經濟改革,而印度則差不多遲了 25年才痛定思痛,減少了政府對經濟的幹預。雖然近 10年來印度的經濟增長率也高達 6%至 7%,但仍遠遠落後中國的可達 10%,更不用說追回先前出現的差距。印度近年的經濟崛起,很大程度聚焦在所謂歐美外判的服務業如海外傳呼和後勤數據處理,以及軟件開發等行業。有關行業的競爭力固然極強,但卻只能聘用為數有限、往往要受過高等教育的所謂精英階層,對于讀書少,又不能進城謀生的低下階層,要脫貧仍是千難萬難。
重視勞工權益 致低階工業停滯
事實上,印度自獨立以來,投資在高等教育的金額,幾乎與投資在基礎教育的相同。如是者,印度固然能每年培育大批科技精英,但全國文盲率卻仍高達六成以上,以致在高等院校畢業者可以順利在外資公司找到高職,甚至移民海外,但全國不識字的大多數,卻只能繼續在貧窮的怪圈內打轉。還有,印度的國策是照顧農村和農民,抗拒資本主義的污染,于是乎補貼栽種米麥的農民,往往只益了懂得利用政策的富農,卻同時限制了農民進城謀生,人口城市化速度遠遠落後中國,反令城鄉差距得不到改善。
相比之下,中國在基礎教育做得好過印度,以至現時國民的識字率可達九成以上,且不如印度的好高鶩遠,追求發展高科技行業,中國于改革開放後先行發展工業和制造業,結果創造了大量職位。雖然這些職位以美歐標準而言,薪金偏低,但仍吸引了以億計的民工進城打天下,可以慢慢的累積財富,而到了每年春節時回家時,帶回了資金建設家鄉,結果中國 20多年來,出現了全球最大規模的真正脫貧運動。還有,在印度由于要照顧勞工的政策,幾乎不可能「炒魷」,否則便隨時招來大規模的絕食抗議,暴亂和政府重罰。結果如何?成功的機構每當擴展業務時,都不敢增聘人手,而是先從增加資本和機器等?手,最後令工業都傾向資本密集型而非勞動密集型,令到希望脫貧可以進城的人口更加沒出路。就讓大家拭目以待,看看中國近期出台的勞動法,最終是幫了或是害了低下層?
撰文: 陸振球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