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時報 2007.03.17
為何不要「渭水路」?
何雅婷/宜蘭(自由業)
為何不要「渭水路」?
何雅婷/宜蘭(自由業)
閱讀三月十六日貴版〈習慣銅像 不代表合理〉投書,指宜蘭市民是受舊日威權長期「洗腦」,以致竟棄渭水之名而改選中山路做為地方路名云云。筆者有不同的意見。
中山路是宜蘭舊城的南北大街,自清代迄今,始終是圓城中的商業重鎮,沿途住家多是小本經營的南北雜貨店,他們平凡的心願只在如何維持生意於不墜。「渭水路」之所以不討喜,大致不脫以下兩個原因,其一,它的台語諧音帶有負面之意,犯了所有商家之大忌,以致遭到否決。其二,若選擇改名,商家們勢必得更新自家商品的包裝與廣告,這對名產店尤其重要,薄利多銷的店家何苦來哉!若將此事詮釋成威權洗腦的結果,對宜蘭人而言是不公允的。市民否決縣府倡議的「渭水路」,其背後所反映的是為政者與百姓之間的漸行漸遠。在此,人民對蔣渭水先生的敬意,絲毫不減。
試問,在還沒試圖貼近常民思惟之前,能否持著門外的正義來咎責在地百姓的「無知」?在還沒窮盡所有可能的理解,誰能夠輕率地主張一己之正義是世上唯一的呢?
全站熱搜